中医医案考

传承千年的医案考究资料库

中医医案的发展源流(一)

中医医案的起源,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(公元前770~前221年)的一些史料中,当时已经有了相关医案的记载。《周礼》中,已经有了对医生的考核方法。在《天官》章就有“岁终稽其医事,以制其食,十全为上,十失一次之,十失二次之,十失三次之,十失四为下。”“凡民之有疾病者,分而治之,死终则各书其所以,而入于医师。”据此看来,当时对医生的考核主要看其实际的疗效,而岁终能够加以评定,必定要在平时不断积累其诊疗的资料,即使是死亡之人也要“书其所以”。可见在当时有病案记录是完全可能的当然也就是比较原始的医案。在《左传》中有这样两段史料记录:

晋侯求医于秦,秦伯使医和视之,曰:疾不可为也,是谓近女室,疾如蛊,非鬼非食,惑以丧志,良臣将死,天命不佑。公曰:女不可近乎?对曰:节之。先王之乐,所以节百事也。故有五节,迟速本末以相及,中声以降。五降之后,不容弹矣。于是有烦手淫声,慆堙心耳,乃忘和平,君子弗听也。物亦如之,至于烦,乃舍也已,无以生疾。君子之近琴瑟,以仪节也,非以慆心也。天有六气,降生五味,发为五色,微为五声,淫生六疾。六气曰阴、阳、风、雨、晦、明也。分为四时,序为五节,过则为。阴寒疾,阳热疾,风淫末疾,雨淫腹疾,晦淫惑疾,明淫心疾。女,阳物而晦时,淫则生内热惑蛊之疾。今君不节、不时,能无及此乎。

晋侯梦大厉,披发及地,搏膺而踊,日杀余孙,不义。余得请于帝矣!坏大门及寝门而入。公惧,入于室,又坏户。公觉,召桑田巫,巫言如梦。公日:何如?日:不食新矣。公疾病,求医于秦,秦伯使医缓为之。未至,公梦疾为二竖子,曰:彼良医也。惧伤我,焉逃之?其一日:居肓之上,膏之下,若我何?医至,日:疾不可为也。在肓之上,膏之下,攻之不可,达之不及,药不至焉,不可为也。公日:良医也。厚为之礼而归之。

以上虽是记录的史实,但其论述疾病、阐发病机,颇具有医案的价值,甚至可直视之为医案,亦无不可。

诸如此类记载,在诸子中,不乏其例。如《列子·力命篇》载矫氏、俞氏、卢氏为季梁子诊疾。“矫氏日:汝寒温不节,虚实失度,病由饥饱色欲,精虑烦散,非天非鬼,虽渐,可攻也。……俞氏日:汝始则胎气不足,乳湩有余,病非一朝一夕之故,其所由来渐矣,弗可已也。……卢氏日:汝疾不由天,亦不由人,亦不由鬼,禀生受形,既有制之者矣,亦有知之者矣。药石其如汝何?俄而季梁之疾自瘳。”《吕氏春秋》有文挚以怒胜愁治齐王之疾等记录。以上足以说明,医案之渊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,已发其端。所以,《杏轩医案》刘权之序说,“医案一书,谓与《灵枢》、《紊问》并传可也”是有其一定根据的。

现今所见到的较为完整的最早医案,当属《史记·扁鹊仓公列传》中的记载了。在《扁鹊列传》中,有述其治赵简子五日不知人的案例,有其治疗虢太子尸蹷的案例,有其诊断蔡桓公患病的案例。其中记述了扁鹊用针刺、温熨与汤剂综合治疗的方法,叙述了扁鹊根据疾病在腠理、血脉、肠胃、骨髓以断死生的诊断经验。虽然均不十分详尽,但对病情的发展变化已经有较详细的记录。在《太仓公列传》中,则尤为突出,传中记载了淳于意治疗的二十五案。案中不仅叙述了病情的经过,而且记述了病证的表现,病机的分析,治疗的方剂以及治疗的结果,可谓全面。虽然,文中没有具体方药的记载,但已概括了医案所应记述的主要内容,可以说是早期医案的代表。因此,江瓘著《名医类案》一书,将此二十五案尽收入其中。

如淳于意诊治齐王中子诸婴儿小子病,记云:

召臣意诊切其脉,告曰:气鬲病。病使人烦懑,食不下,时呕沫。病得之心忧,数忾食饮。臣意即为之作下气汤以饮之。一日气下,二日能食,三日即病愈。所以知小子之病者,诊其脉,心气也,浊躁而经也,此络阳病也脉法曰:脉来数疾去难而不一者,病主在心。周身热,脉盛者,为重阳。重阳者,遏心主。故烦懑食不下则络脉有过,络脉有过则血上出,血上出者死此悲心所生也,病得之忧也。

在这一案例中,明确了病为气鬲,叙述了烦食不下、时呕沫的主证记录了其脉象表现,阐发了其病机。同时,还将治疗经过、所用方剂记录下来,与现在病案包括内容所差无几。

再如淳于意诊治齐中大夫病龋齿,记云:

臣意灸其左太阳、阳明脉,即为苦参汤,日嗽三升,出入五六日,病已。得之风,及卧开口,食而不嗽。

该案虽记录简单,然对病名、治疗、病因及其效果均有记述,亦符合般医案之书写。

因此《名医类案》一书,将《太仓公列传》之医案作为最早的医案代表尽选其中,分门别类,放于首位,不是没有道理的。

古时,称医案为诊籍,正如淳于意所说:“病名多相类,不可知,故古圣人为之脉法,以起度量、立规矩、县权衡、案绳墨、调阴阳,别人之脉各名之,与天地相应,参合于人。故乃别百病之异之,有数者能异之,无数者同之。然脉法不可胜验,诊疾人以度异之,乃可别同名,命病主在所居。今臣意所诊者,皆有诊籍。所以别之者,臣意所受师方适成。师死,以故表籍所诊,期决死生,观所失所得者合脉法,以故至今知之。”淳于意书写诊籍的目的很明确,是为了“观其所失所得”,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,以期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。也正因为如此,淳于意才能成为一代名医。可见,医案的积累总结问题已经引起了当时医生的极大重视。

汉代名医张仲景,写成《伤寒杂病论》十六卷,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,为中医经典著作之一,但其也是仲景在大量实践中的总结,是其在“感往昔之沦丧,伤横夭之莫救”的感性基础上,通过实践的总结。《伤寒论》中的每一条文,可以说都是在大量案例中总结出来的规律。如其提出疮家汗家、衄家、亡血家、淋家、咽喉干燥者均不可发汗,若无大量的临床实践是不可能总结出这一规律的,可惜没有医案传下来。仅在仲景传中记载有其为王中宣言疾之事。

医案考 人工校对的中医传承资料库© 2024 yiankao.com 医案考